課程目標 : 1. 減低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文時的恐懼及抗拒等負面感受,增加學習中文的樂趣 感。2. 因應每一位同學的中文水平,爭取在每部份課程後能幫助每位同學的中文有所 提升。3. 提高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,多學多用。
課程對象:中小學中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非華語學生
課程模式:根據學校中文科老師的課程要求;學生人數;學生中文運用能力;資源預算等因素,設計調整合適的課程。以下為參考例子–––
課程甲:
『認識中國』課程 (中學)
課程目標:以淺白的方式把中國文化、經濟、政治制度、社會、外交等各方面介紹給學生,希望讓他們對中國有一個更深入的接觸及了解,更希望他們能因此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,對國家增加歸屬感及認同。亦能因此對中文及中史科的學習有所幫助。
以下的文化課程架構為參考例子:
分為四主題 共 6 – 8 學時,每一主題約 1.5 – 2 學時並因應課堂調整 選擇不同課題。 主題一 認識中國:以輕鬆的方式建立對中國的概念認知包括地理;朝代變遷; 代表性文化簡介等 主題二 古華夏文明:配合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範疇,選擇介紹相關之華夏文明。 神話傳說;漢字起源 (例如甲骨文) ;青銅器;周之禮樂; 百家思想…等等 主題三 民間文化:重點介紹簡單易明並比較貼近生活的中國民間文化,希望能 吸引學生的興趣。例如中國功夫;中醫(針灸 / 氣功) ;文學 故事 (西遊記) ;古建築;飲食文化 (八大菜系) ;傳統節 日…… 主題四 文化交流:主要介紹中國與南亞之文化交流,例如絲綢之路;宗教傳承。
由大學講師、文學博士任教,幫助學生提升對文言文的理解力及成績。
因應不同年級,學生中文程度及老師課程目標設計課程,由作家或經驗導師任教。